首页 > 凯发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凯发一触即发(中国区)官方网站|【非遗传承】川剧、四川扬琴“双栖演员”周继培

发布时间:2025-10-17 11:28:28    次浏览

川剧、四川扬琴“双栖演员”周继培——专访川剧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周继培文/侯慧贤 川剧和四川扬琴作为四川地区比较流行的传统曲艺形式,二者具有密切的关系,经常相互吸收和借鉴,四川扬琴又被称为川剧的姊妹艺术。川剧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周继培,不仅醉心于川剧艺术,是重庆川剧舞台上著名的生角演员,同时又酷爱四川扬琴,是重庆有名的四川扬琴大师,也因此,他本人被称为川剧、四川扬琴“双栖演员”。川剧名师门下得真传周继培出生于1928年,本名周华德,原籍四川达县,自小家境贫寒,4岁丧父,8岁母亲改嫁,和外婆生活在一起。小华德很小就开始在钟表铺当学徒,不仅修理钟表,还接触到了留声机,业务时间利用留声机听了一些京剧唱片,于是对川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再加上天生拥有一副好嗓子,人也聪明好学,很多曲子一听就会,过耳不忘,而且唱起来有板有眼,被票友们发掘,就把小华德推荐给了川剧戏班子,每个礼拜六跟着去唱几段,慢慢就入了行。小华德凭借对川剧特有的灵性和慧根,后来又被推荐给川剧老生行泰斗贾培之,贾培之历来收徒谨慎,自然不肯轻易收徒。在听了小华德清脆嘹亮的童声演唱,了解了他的凄苦身世后,贾培之欣然答应收下了这个小徒弟,并为其更名,将周华德改为周继培,显然已把他定位为自己的“衣钵传人”了。事实证明,贾培之一生诲人不倦,向他学艺的人不在少数,只有周继培是贾培之老师唯一的“入室弟子”。那时候拜师学艺有见面送礼的习俗,周继培不仅无力送礼,就连自身的衣食住都要老师负担,自1941年拜师后,周继培成了贾培之的家庭成员之一,老师不仅在生活上对他关怀备至,在技艺上更是一丝不苟,竭尽全力。跟着学习不久就让他登台演出,并担任主角,记得有次演出的剧目是《长生殿》,戏到中场,贾培之发现周继培饰演的唐明皇站立的位置不对,便从“打杂师”手里拿中拿过小茶壶,借上场给演员“饮场”(旧时,古人可以在表演过程中喝水,谓之饮场)之机,提醒周继培纠正。台下观众一见“饮场”的竟然是贾培之,全场响起了掌声。周继培被突如其来的掌声弄得惊慌失措,把接下来的台词给忘记了,只见老师连忙低声提词“但见她,但见她”。贾培之嗓音异常洪亮,虽然低声连最后一排观众都能听得见,于是台下又响起了掌声。师徒之间,情同父子,亲逾骨肉。直到今天,只要一提起恩师贾培之,周继培的感激敬爱之情还是溢于言表。 《空城计》周继培饰诸葛亮 经名师指点,周继培学到了贾门下的《马房放奎》、《古城会》、《伯牙碎琴》、《渡芦》、《挑袍》、《空城计》等诸多好剧,唱腔功力倍增,代表作《马房放奎》、《伯牙碎琴》等被多次录制成唱片和磁带。经过不懈的努力和对川剧的热爱,周继培成了重庆川剧界举足轻重的须生和小生演员,塑造了一系列深入人心的经典生角形象。作为重庆川剧界重要的一员,周继培不仅有幸参加了重庆川剧界1953年赴朝鲜慰问志愿军演出活动,还曾进中南海,为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表演川剧,现在周继培家中仍挂着当时演出后和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的合影,提起这次经历,88高龄的周继培仍记忆犹新,兴奋不已。川剧四川扬琴两手抓熟悉周继培的人都知道,他还有一个身份就是四川扬琴大师,对于为什么从川剧改学四川扬琴,周继培严肃地纠正说“不是改学四川扬琴,而是在学川剧的同时,学习四川扬琴”。这段经历还要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说起,当时成都重庆两地四川扬琴非常流行,大部分的川剧名演员都会唱四川扬琴,四川扬琴以声音见长,在很大成都上丰富了川剧内容。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周继培在学习川剧的同时开始学习四川扬琴,无心插柳柳成荫,就这样一不小心学成了重庆有名的四川扬琴大师。他的贡献在于将四川扬琴唱腔糅合于川剧胡琴唱法之中,二者水乳交融,不仅丰富了二黄的唱腔,亦增添了二黄腔刻画剧中人物的手段。因为在川剧和四川扬琴两方面同时取得有目共睹的成就,周继培被称为川剧、四川扬琴“双栖演员”。1958年,周继培被重庆市曲艺团借调同时教川剧和四川扬琴,在两种艺术形式的传承中发挥自己的力量,桃李遍布重庆艺术界,重庆市川剧院院长、国家一级演员沈铁梅是他的学生,重庆市曲艺团四川扬琴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陈再碧也是他的学生。说起川剧和四川扬琴的区别,周继培说两者各有特点,四川扬琴剧本文学性高,唱词典雅生动,唱腔优美,感情充沛,川剧吸收借鉴其他剧种,声腔、化妆到表演都很有特点,容量大,内容更加丰富。说完,周继培还不忘再加一句“川剧和四川扬琴两个我都爱,虽然自己更爱扬琴一点,但始终对川剧和四川扬琴都是两手抓”, 生怕对任何一方有失偏颇。创新是艺术的灵魂,周继培在艺术生涯中一直不断创新突破。2010年首届中国西部交响乐周的开幕式上,当时82岁的周继培又跨界交响乐,和着交响乐唱起了四川扬琴《伯牙碎琴》,这种全新的演出方式震撼了现场观众,这次演出是他时隔26年之后在舞台上的正式演出,在四川扬琴与交响乐的对接中,周继培没有感觉到一丝一毫的格格不入,演唱时反而感觉更加游刃有余。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发现了唱交响乐的妙处:“以前伴奏光是扬琴,很单调,交响乐更能烘托出剧情的氛围。我唱扬琴73年,从来没有这么酣畅淋漓过,真是越唱越有劲呐!用交响乐唱扬琴,真是好钢用在了刀刃上啊!”夫妻齐心成就艺术事业周继培的妻子高凤莲也是有名的川剧演员,两人于1951年结为夫妻,这段姻缘曾是川剧界的一段佳话。周继培是贾培之唯一的“入室弟子”,有恩师遗风,被人誉为“唱口先生”,高凤莲是川剧名家周慕莲的女弟子,擅长闺门旦,是重庆市川剧院闺门旦台柱子。贾培之和周慕莲都曾是三庆会的元老,两人关系甚笃,觉得两个徒弟都为人忠厚老实,于是就成就了这段好姻缘。 周继培与妻子高凤莲周继培回忆说,刚开始恋爱的时候,经济比较窘困,但能共同吃苦,两个人下馆子,只能吃一碗抄手,但还能很谦让地吃完。两人性格温和,相处起来非常融洽,婚后家庭生活也非常温馨和睦。由于妻子文武双全,戏路广,演出任务很重,在她忙的时候,周继培就主动担起照顾家庭的担子,希望她能安心演戏。1951年,两人同时进入重庆市实验川剧院工作,一个是有名的须生演员,一个是闺门旦台柱子,为重庆川剧事业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很多时候,两人还会共同演出同一部戏,而搭戏则是常有的事,所以他们经常会为对方提出一些建议,有时在家里也会讨论彼此的戏,彼此共同的爱好加上经常深入的交流,不仅有利于提高双方的演出水平,还增进了夫妻双方的感情。50年代末期,川剧院送戏下乡,川剧演员们要到基层的工厂和农村演出,演出条件十分艰苦,戏台子都是临时搭的棚,白天演戏,晚上住人,遇上下雨还会漏水。虽说条件艰苦,但大家都能适应这种集体生活,经常相互安慰鼓励。文革时期,演出活动基本停滞,夫妻俩被分到不同的公社接受改造和学习,不仅相互挂念惦记,还会鼓励对方不要放弃。80年代,周继培从文化局调到新成立的四川川剧学校重庆班负责业务管理,本该退休的高凤莲身体力行地支持丈夫的事业,两人一起担任教学工作。为了照顾学习进度慢的学生,还主动把学生带到家中来,管吃管住,两人轮流教,这个头一开,后面的学生也就络绎不绝地来了,直到现在,周继培的学生有时有吃不准的地方还会登门征求老师的意见。2009年,两人同时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川剧第三批代表性传承人,终不负对川剧事业的一腔热血。平生夙愿乃振兴川剧周继培和高凤莲的老师都是三庆会的名角,两人的教学也沿袭了三庆会的风格,就是手眼身法步样样都有严格的要求。他们认为,每个演员可能会因为自身条件的限制有所侧重,比如有的表演功夫特别好,有的唱腔特别好,但是其他方面也不能太差,至少要过关。有时候面对学生的请教,周继培还会根据根据学生的情况推荐给其他的老师,沈铁梅来学川剧,学了一段时间,周继培觉得她嗓音条件很好,应该在唱腔方面有所造诣,就把她推荐给了老朋友竞华。周继培说自己的面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遇到一好苗子,并且全力培养她。对于沈铁梅能先后三次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作为老师的周继培感到特别高兴。 几十年过去了,周继培夫妻两人还和很多学生还保持着师生之谊,即使相隔千里很多学生过年过节也不忘打电话来关心老师,有些学生还要寄钱寄物来,甚至还要送老师一套住房,都被周继培婉言谢绝。周继培说“我们的教学是处于一种责任,从来不求回报”。退休之后的周继培一直没有闲着,虽不再公开演出,但还经常参加一些川剧相关公益活动,2009年,已经81岁的他还参加了社区业余琴社到老茶馆免费演出。对于收徒弟这件事,周继培说收徒只是形式,重要的是真心地学习传承川剧,所以在他这里,只要有人愿意学习川剧,他都愿意教,传承川剧的路上一直不退休。近年来重庆市川剧院打造了《金子》、《李亚仙》、《思凡》等一系列影响深远的优秀精品剧目,川剧在继承传统的同时积极创新,频频以崭新面貌走进世界观众的视野,并获得好评。然而,提到川剧的现状,周继培仍不免心情沉重,他说解放前,艺人的社会地位不高,但是川剧却很兴盛,四川大学历史系还曾专门开设戏曲剧本课程,川剧有着庞大的观众群体。现在看戏的场所少了,票友们能够聚在一起交流的场所也少了。对于周继培来说,平生最大夙愿,就是希望看到更多的年轻人学习传承川剧,能静下心来听一听川剧,发自内心地爱上川剧,然后不顾一切地投身到川剧表演事业中去。同时,也有一批懂得川剧的观众欣赏川剧,共同将川剧振兴起来。建设书香重庆,共享书香生活重庆市全民阅读公益平台书香重庆网长按二维码 即可关注原创投稿:[email protected]联系电话:023—63066273阅读投诉阅读精选留言加载中以上留言由公众号筛选后显示了解留言功能详情